長岐村,坐落于廣東佛山市三水區(qū)中北部的蘆苞鎮(zhèn)境內(nèi)。古村始建于明代,現(xiàn)存最古老的建筑建于清朝初年。村莊依山傍水,村前兩口大池塘引入北江水,村后背靠文筆山。村中人家多為一廳四室、一廁一天井的四合院格局,石雕、灰雕、壁畫一應(yīng)俱全。村莊附近沒有工廠,常年保持較好的田園風光和自然生態(tài)。
800多年前,有"南宋四家"之一美譽的詩人楊萬里到廣東為官。當他乘船經(jīng)過北江邊的胥口鎮(zhèn)時,觀此兩岸蘆葦叢生、荻花瑟瑟,不禁詩性大發(fā),吟出《明發(fā)青塘》一詩:"蘆荻葉深蒲葉淺,荔枝花暗楝花明。船行兩岸山都動,水入諸村海旋成。"在詩人的描繪中,這是一片充滿活力的水系,蘆荻、蒲葉隨風擺動,嶺南佳果荔枝紅似花朵,而詩人行船游走在這蘆葦荔枝之間,側(cè)畔有水上人家輕舟過,駛往諸江村。
楊萬里一詩題目中所提及的青塘,古稱胥口鎮(zhèn),今名為蘆苞鎮(zhèn),長岐村便在此鎮(zhèn)之內(nèi)。由于蘆苞鎮(zhèn)地處珠水西江與北江之交匯處,自古便商船云集。在古鎮(zhèn)四周的水網(wǎng)上亦星羅散布著傍水而居的村莊。船只駛?cè)脒@里縱橫密布的大小河涌支流,與蘆苞四周岸邊星羅密布的村莊往來,為村民們帶來海鹽,又換得莊稼,進行物品交易。
珠水有一小支流九曲河,在小河蜿蜒入北江之前,岔開了一條水路流向西江,就在開岔之處,長岐村便臨水而建,水流向西流出,又從南面流進,形成三面環(huán)水之境。
沿蘆苞涌向東6公里左右,便是長岐村。過長岐大橋進入村內(nèi),古村坐東向西緩緩鋪展開來。村口有兩塘引自北江水的方塘,邊上并排立著4株幾人合抱不來的大榕樹,而靜水泛出的波紋則映襯在榕樹上,恬然之感油然而生。這4株榕樹中,靠北的那棵最為奇妙,這本是兩棵品種不同的榕樹,一棵大葉,一棵小葉,經(jīng)過長久時間的長岐村生長,竟融為一體,生出的葉子一邊大一邊小。每年夏天,村里人都在其中一個方塘中栽下荷花睡蓮,至初秋,竟得滿塘荷香。如是村口上下兩塘,一塘是古村倒影,一塘是風擺荷葉,遠遠望去,古村山水獨好。
這古村的姓氏宗祠呈一字排開立于水旁,各戶房子順次排于其后,逐漸往山頂延伸,越往高處,房子越年輕。這山不高,村民稱其為文筆頂,乃一小山崗,旁邊甚至還有一木棉崗略比此高。建村筑屋之時,村民們?yōu)榱俗尨遄铀康男∩斤@得巍峨些,便合力削去木棉崗的頂部,填到文筆頂上。背靠文筆頂,本意是希望長岐村文人輩出,而有意思的是,添加上去的那一截山頂,今天卻成了年輕人談情說愛之地。經(jīng)過長久的歲月浸淫,山上的植物更替了數(shù)次,如今已是本地桉茂盛的小樹林了。